2006年9月6日

關於 web service 的兩個小想法

目前這應該只是「假說」的程度,尚待驗證。

語言隔閡很重要

首先看一下成功的 web service 典型的生命週期:



鴻溝存在於 early adopters 之後,但若考慮語言因素,一個好用的產品若沒有在地化,進入市場主流的時間會明顯延後。也就是說,由於語言的隔閡,會使得鴻溝顯著拉長。

此時,若有屬於 innovators, early adopters 之流的中文使用者,在獲取知識上較大眾為早,開始開發在地化的同一服務,也就是基本 copy 國外的功能,但轉為中文。或者是功能雖然不同,但性質類似,只是推出時間晚。可能發生的情形是:若推出時的時間差小於正牌產品的鴻溝延長期,那麼在本地,兩條曲線的前半部就會變成這樣:



圖是自己手畫,很醜請見諒。總之紅色的在地產品由於領先進入「康莊大道」,導致正牌產品進入時間點太晚,而永無發揮機會。

這圖另有很多變體,例如正牌產品雖然一開始沒有在地化,但是很快就推出了在地化的產品,此時對手尚未趕上。或者是對手雖然搶先進入,但是正牌產品(例如微軟之前的方式)一進入時的規模就超越了對手。

此種模式,台灣已經有不少。舉例可包括 Wretch, yahoo 拍賣等。另有一些打算這麼做的,例如抄襲 del.icio.usHEMiDEMi,大陸的 365kitPlaxo 一模一樣。

這種模式的獲利能力尚不明確。目前想到的天限是:國內市場小,天花板低。各類競爭者進入市場後發生割喉,大家無利可圖,但巨人卻自顧自的提高品質,毫不介意。第二是必須時時跟上巨人腳步,由於規模不同,要追上研發進度不那麼容易,一旦落後,巨人又已完成很好的在地化,哪麼原先的服務就有危機了。

目前我最感興趣的觀察對象是 blog 以及 album。國內大宗當然是 Wretch,然而類似 Myspace 的交友網站如 Cyworld 最近打得很兇,國內的免費 blog 又漸漸開始氾濫,功能上 Wretch 尚未跟上這些後繼者。目前行銷團隊猛打合作案,Wretch 以「玩」為主旨跟模特兒,藝人以及運動明星等等結合,我認為這是很值得觀察的方向。以科技面而言,Wretch 不是個好選擇。但是從社群與內容來看,則正是當紅。競爭者相繼出現,感覺上割喉已經要開始,我想 Wretch 之後的情況,很可以作為此想法的註腳。

第二點想法是:好的 Web service 點子一定有工程師參與。

這句話的等價敘述是:沒有工程師參與的點子,一定不好。這是很大膽的說法。有這想法產生,主要是在思考各類成功或不成功的 web service 時,觀察到類似的現象。會成功的,多半具有簡單素樸的動機與使用方式。而失敗的,往往太複雜,其間又鑲了太多收費機制等等考量。

回歸本源思考,成功的案例多半是這樣的模式:嘿,我想要個怎樣怎樣的服務,可以做一個出來嗎?例如一開始的 yahoo 是因應大家要找網站,ebay 是大家想賣東西。講遠一點,email 也是大學生為了跟女友通信搞出來的。近一點的例子,myspace 是 "a place to hang out",blog 是因應大家想更簡單在網路發表文字創作,digg 是兩個工程師照自己需求做的,而無名小站是大家盯著要一個好用相簿的結果。

放大些來看,沒有一個有名的 web service 是無中生有。他們都是因應需求而創作,而不是空想出一個點子做出來賺錢。這正應了 service 這個字,重點是服務,而不是營利。一旦網站有了流量,大家開始採用,收收廣告錢是一定可行的。而如果使用者帳號牽涉到實體投資,例如更大的硬碟空間,或是特別整理過的資料等等,那麼部份收費也是可行的。

反過來看,若是一批商學院的人想網路撈金,集思廣益出一個自己覺得很棒的點子,然後在裡頭各處鑲上資訊不平衡的收費點,再以成功案例、business model、當紅關鍵字如 web 2.0 等等鍍金、集資,這樣的作法註定失敗。

工程師了解資訊科技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們的想像受到自己技術能力的限制。非工程師的網路使用者,他們的想像看似無限,實際上卻受到已有使用經驗的限制:他們不明白在現有的使用經驗中,還蘊藏著怎樣的可能。用工程師以外的人來驗證一個 web service 是否好用,是極佳的作法。但是純由他們的創意來發想一個 service,就不見得是好主意。

這是我的想法。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