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日

在台灣 IT 界,技術是最不重要的。

目前心目中重要性的排名:

1. 自我宣傳

舉例:在某些給非專業者以及專業但廢渣者看的雜誌中,寫一些只有非專業者或廢渣會想看的專欄。例如介紹某種在國外早就誰都知道的技術,照本宣科做一次給大家看、把英文網站的東西翻譯一下重講一次,或把 Web 2.0、KM (knowledge management) 還有一大堆三個字或是兩個字簡寫的名詞拿來賣弄一番,告訴你這是下一波的金庫,或這可以幫企業賺/省多少多少錢。重點就是把一些入流者的 common knowledge 拿來當成了不起的東西,舞給不懂的人看。Honestly, 如果你認識很厲害的工程師,會固定把 RUN PC 或是 ITHome 上的技術文章當聖經來看的,請舉手。 Please, ANYONE?

效應:名氣、不懂的人會以為你是專家,所以有需要時會來找你。然後你再包給空有技術但是蠢得只會寫程式的小包就行了。空下來的時間,你可以寫更多的專案成功經驗,更多毫無價值的專欄文章,讓更多人覺得你是大師。

2. 關係、人脈

這不用多說了,這圈子最明顯的問題大概就是「黑」吧。政府案尤烈,民間也不見得好到哪去。當然嘛,由不專業的人負責發案、負責開規格,手上拿的又不是自己的錢,中間可以下手的地方太多了。找個資訊顧問來,更是引狼入室,因為大部分的資訊顧問都屬於 1. 的型,想要他們拿出真正實力幫你評估合身合用的資訊系統?別做夢了,讓你花個幾百萬換來一套資訊化甘苦談,然後再一堆文章討論專案為何失敗、企業如何(花更多錢)避免這樣結果、偶爾成功一次就大張旗鼓上雜誌說某某企業資訊化有成,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花冤枉錢。

3. 包裝、包裝、包裝!

首先用技巧 1, 2 取得高價,然後雇一大堆三流工程師把所要的系統 hard code 出來,其中還要導入各種專案管理機制,三步一樓五步一閣,用小學除法算出各種達成率等等的百分比,然後把歷史趨勢做成很漂亮的圖表給花錢的冤大頭看。更重要的是必須產生各種文件,一狗票的測試報告每測一輪就全部改幾個字複製一次,還有各種規格說明書,為文務必艱澀難懂,頁數只能多不能少,如此可以確保沒人會認真看,以免「其實並不難,只是我們做爛了」這件事實穿幫。

因為是低價人力 hard code 所以最後當然案子生得出來,不過鐵定過不了關,驗收不過。這時候就可以說,其實案子總是會 delay ,系統分析又那麼難,雙方規格有誤差是難免的。不過既然合約書上只寫明要有飯,但沒指明要煮熟,所以我們沒煮也無可厚非。如今既然規格要增加成飯必須煮熟,我們預估要多花 20% 的時間,以及增加 40% 的預算...

重點:

很少有什麼 IT 專案在技術上是很難的。講句不客氣的,我想一個 POSIX C thread programming 的問題就可以掛掉一狗票 IT programmers. 真正難度通常都在了解需求、需求變動、還有客戶溝通上頭。這意味著以上幾點雖然尖酸刻薄、誇大其詞,但也反映了必然如此的真實。

然而這並不是 IT 先天上本應如此,有太多的理論與實務已經被發展出來克服這些問題,只是如此正規的執行以及學習,門檻太高,還不如去交個回扣,把問題搓掉,大家加減用來得簡單快速。長此以往,大家對 IT 系統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失敗率高、經常不合用、又老是花錢如流水。但資訊化又不能不做,於是只好壓低預算。廠商收入低,於是就做出更不入流的系統、務虛而非務實。我尊敬的一名教授說得好,他說台灣是「地攤式」的做軟體,仔細品味,其言非虛。

最近 HEMiDEMi 成了創業楷模,大家紛紛目為大師,演講分享不斷。我佩服他們的執行,也恭賀他們的成功,以一個工程師的角度,我也讚美「葛力」的技術能力。但,很抱歉,說穿了,這也不過是拿了國外的成功產品進來,依樣畫葫蘆做個台灣版,這跟以前仿冒王國的年代有什麼不同?還有遊戲橘子拿別國的遊戲來賣、Kuro用別人的音樂賺自己的錢、不求長進只炒短線的無名小站,為甚麼現在台面上的儘是這些傢伙?我們難道不能發揮真正網路時代的精神,做出具有原創性的好服務嗎?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