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0日

近來的電影們

這陣子拼了不少電影,有新有舊,值得一記的寫在下面。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發條橘子

Stanley Kubrick 的鉅作,很老,很經典,裡頭普普風的裝潢很有風格。觀後記反正寫得不會比已經有的好,我就不贅述了。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說,這部片是關於二元性:當剝奪為惡的能力後,剩下的善是否還有意義?

他的電影雖然都有年紀了,但是比現在的大多數電影都更前衛、尖銳、批判,直直切入核心,令人不得不正視。之前看過他的片子有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奇愛博士,反諷冷戰的;The Shining (1980) 鬼店,很棒的驚悚片;還有 Full Metal Jacket (1987) 金甲戰士,一定要看的戰爭片,批判性極強,狠狠的展示戰爭的殘酷與荒謬;最後 Eyes Wide Shut (1999) 大開眼戒,不過這部片應該要對西方的那些秘密會社有興趣的,才會看得更有意思吧。

還沒看過,正打算看的: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2001 太空漫遊,以及 Lolita (1962) 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部片可是羅莉控的始祖啊。

Dog Day Afternoon (1975) 熱天午後

目前仍是史上第一的警匪片,Al Pacino 的演出極為精湛。同類型電影有 Mad City,不過我認為這部較好。他對邊緣人的社會議題以及媒體、群眾等所描述出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而且也尚未看見解決曙光。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廣告詞,很簡短的點出精華:The robbery should have taken 10 minutes. 4 hours later, the bank was like a circus sideshow. 8 hours later, it was the hottest thing on live T.V. 12 hours later, it was all history. And it's all true.

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

有中文的 blog 介紹,不錯的一部片,Tommy Lee Jones 演而優則導,出來的結果有 Client Eastwood 的味道,都是內斂的情感表現。他們是好朋友,難怪。故事很好,不過我更喜歡他的取景與音樂。

C.R.A.Z.Y. (2005) 愛瘋狂

一個保守家庭,五個兒子,其中兩個帶來許多麻煩。一個叛逆自毀,一個是同性戀。他們深愛彼此,尋求妥協,卻仍不得不面對矛盾與衝突,最後從死亡得到救贖。如同網路上所說,這部片有點喜宴的影子,不過沒那麼媚俗。

其他看的有 Lucky Number Slevin, Munich, Tokyo Drift, You, Me and Dupree,黑社會等等。這些就普普通通。

之後的電影院觀影計畫:
  • An Inconvenient Truth 不安的事實,以美國前副總統 Al Gore 為主角的紀錄片,講全球暖化的。這是個大家都該注意的議題。

  • A Scanner Darkly 心機掃瞄(這什麼爛譯名啊?),又一部 Richard Linklater 的怪片,採用的拍攝手法跟 Waking Life 相同,都是拿真的膠卷去拍,然後塗色後製出來的。產生的效果很迷幻,電影也是跟迷幻藥有關,挺合適的。

  • 夜宴:嚴重猶豫中。雖然說我很喜歡馮小剛,但是大陸(香港)對於這類武俠商業電影的嘗試已經證明難看的可怕,之前的英雄、無極、十面埋伏,哪部不是罵到臭頭。連張藝謀都搞成這樣,難保馮小剛不會啊。

  • Snakes on a Plane (2006) 飛機上有蛇:宇宙無敵白爛 B 級片,保證惡搞好笑,但是為了看搞笑跑去花兩百多…有點捨不得。
另外嘛,由於最近的時事,一票人又開始批媒體批得不亦樂乎,媒體當然可以由閱聽人批評,不過先做點功課再來義正詞嚴,會更有說服力一些。在這裡推薦一部片: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大陰謀,非常好看,且可以對媒體的天職多些了解。年輕時的 Dustin Hoffman 還有 Robert Redford 在本片中頗有風采。另外以前推薦過的 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1996) 1997 情色風暴(又是一個爛譯名),講言論自由的,也很值得一觀。

2006年9月13日

台灣人,最近很悶。

台灣人,最近很悶。

電視新聞上全是倒扁的畫面,台灣投手在國外爭光就沒人報導。泛藍群眾耀武揚威的集結在凱道,又是喇叭又是遊行,完全沒有顧及交通以及台大醫院病患。說是說自己的集會遊行是言論自由,經過的機車騎士不過喊了台灣國,就被打下車,人受傷,車子也摔爛了。所有媒體都是一片倒的鼓吹倒扁,泛藍的好不容易抓到機會,大放厥詞,好像當年支持民進黨的就是不對,現在還不倒扁的更是大錯特錯。好像支持阿扁的就是沒知識,就是操台語的沒唸書南部台灣人一樣,看不起人。

所有當權的都是會A錢的,以前國民黨A那麼多都沒下獄,現在司法都還沒定罪,媒體好像就先幫法官審判好了,就說我們阿扁拿了錢了,拜託,司法都沒判下來,根本就是無的放矢,找到機會就想拉阿扁下台,就是要泛藍的當總統才行,阿扁就不行啦。兩顆子彈就已經司法都判決了也不相信,現在這批人跟當年根本就是同一批,許信良宋楚瑜羅大佑還有黑道的朱家訓,根本就是跟之前一樣的人,選輸了到現在不甘願,才會找到機會就來倒扁!體制內方法不走,罷免沒人支持就說要搞革命,反正不依照他們的意思做就是不行啦,台灣經濟這麼差,這些人還要出來亂,自己都不團結,讓中國看笑話,這樣是愛台灣嗎?

阿扁再怎麼不對,他也是台灣人自己的總統啊。以前國民黨做了那麼多壞事都不講,現在阿扁做錯了一點事,大家就講成這樣好像十惡不赦一樣。他們也不想想,就是靠了阿扁,現在這些人才有自由在那邊愛講甚麼就講甚麼,濫用言論自由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被抓去關。自己家小孩做錯了事情,叫他以後改過就好,阿扁明明現在就道歉那麼多次了,也說了以後會努力做事,為什麼不給他一個機會?說穿了就是想奪權嘛,讓台灣亂,讓中國來,這些人才會稱心如意吧!

看到最近這些事情,台灣人真是悶透了。台灣社說得好,我們在向陽的地方,九月十六日,要讓這些不認同台灣的人,看看真正台灣人的骨氣!

2006年9月10日

Bad News for Major Security Vendors

BBC 的這篇文章提到部份我想過的事情。簡單摘要如下:

目前提供免費安全軟體的公司越來越多。這些軟體通常提供部份功能,並鼓勵使用者購買需付費的完整版本。這類免費軟體不但可以擴大使用者數目,還讓這些公司可以獲得寶貴的使用者經驗。大型防毒軟體公司對此的回擊,則是聲稱許多的免費安全軟體其實包含更多的後門,把系統安全交給這類軟體,無法讓人放心。(我個人認為這種回擊相當沒有說服力,誰又知道付費的軟體就沒後門咧?)

另一點則是,微軟的新作業系統 Vista 改變了傳統 Windows OS 對於系統權限的管理方式。應用程式不再將資料能自由寫入系統之中,例如, Internet Explorer 就不能任意將資料寫入 Windows 的目錄。這種觀念在 Unix-like 作業系統而言實在是老掉牙了,屆時大肆宣傳的話,說不定大家還會認為微軟很厲害,很有創新能力咧。 :p

簡言之,微軟正嘗試在作業系統中內建安全管理,把資訊安全的主動權抓回自己手裡。與此同時,防毒軟體公司們則想辦法讓自己的程式破解進入作業系統的更底層,來搶回提供安全管理的能力。對此,微軟表示:大家會放心讓第三者來更改系統的核心,還是讓製造者來修改比較放心咧?與此同時,微軟還推出了自己的防毒軟體套裝: OneCare。相較於前面的說詞,我只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Anyway,我之前對 Windows 防毒、安全軟體等所持看法是,這類東西是依附於作業系統而生存的,若是作業系統能夠解決自身的安全問題,這類軟體就失去存在的必要。面對 Vista 即將發行,大型防毒軟體公司們實在應該害怕。

2006年9月6日

關於 web service 的兩個小想法

目前這應該只是「假說」的程度,尚待驗證。

語言隔閡很重要

首先看一下成功的 web service 典型的生命週期:



鴻溝存在於 early adopters 之後,但若考慮語言因素,一個好用的產品若沒有在地化,進入市場主流的時間會明顯延後。也就是說,由於語言的隔閡,會使得鴻溝顯著拉長。

此時,若有屬於 innovators, early adopters 之流的中文使用者,在獲取知識上較大眾為早,開始開發在地化的同一服務,也就是基本 copy 國外的功能,但轉為中文。或者是功能雖然不同,但性質類似,只是推出時間晚。可能發生的情形是:若推出時的時間差小於正牌產品的鴻溝延長期,那麼在本地,兩條曲線的前半部就會變成這樣:



圖是自己手畫,很醜請見諒。總之紅色的在地產品由於領先進入「康莊大道」,導致正牌產品進入時間點太晚,而永無發揮機會。

這圖另有很多變體,例如正牌產品雖然一開始沒有在地化,但是很快就推出了在地化的產品,此時對手尚未趕上。或者是對手雖然搶先進入,但是正牌產品(例如微軟之前的方式)一進入時的規模就超越了對手。

此種模式,台灣已經有不少。舉例可包括 Wretch, yahoo 拍賣等。另有一些打算這麼做的,例如抄襲 del.icio.usHEMiDEMi,大陸的 365kitPlaxo 一模一樣。

這種模式的獲利能力尚不明確。目前想到的天限是:國內市場小,天花板低。各類競爭者進入市場後發生割喉,大家無利可圖,但巨人卻自顧自的提高品質,毫不介意。第二是必須時時跟上巨人腳步,由於規模不同,要追上研發進度不那麼容易,一旦落後,巨人又已完成很好的在地化,哪麼原先的服務就有危機了。

目前我最感興趣的觀察對象是 blog 以及 album。國內大宗當然是 Wretch,然而類似 Myspace 的交友網站如 Cyworld 最近打得很兇,國內的免費 blog 又漸漸開始氾濫,功能上 Wretch 尚未跟上這些後繼者。目前行銷團隊猛打合作案,Wretch 以「玩」為主旨跟模特兒,藝人以及運動明星等等結合,我認為這是很值得觀察的方向。以科技面而言,Wretch 不是個好選擇。但是從社群與內容來看,則正是當紅。競爭者相繼出現,感覺上割喉已經要開始,我想 Wretch 之後的情況,很可以作為此想法的註腳。

第二點想法是:好的 Web service 點子一定有工程師參與。

這句話的等價敘述是:沒有工程師參與的點子,一定不好。這是很大膽的說法。有這想法產生,主要是在思考各類成功或不成功的 web service 時,觀察到類似的現象。會成功的,多半具有簡單素樸的動機與使用方式。而失敗的,往往太複雜,其間又鑲了太多收費機制等等考量。

回歸本源思考,成功的案例多半是這樣的模式:嘿,我想要個怎樣怎樣的服務,可以做一個出來嗎?例如一開始的 yahoo 是因應大家要找網站,ebay 是大家想賣東西。講遠一點,email 也是大學生為了跟女友通信搞出來的。近一點的例子,myspace 是 "a place to hang out",blog 是因應大家想更簡單在網路發表文字創作,digg 是兩個工程師照自己需求做的,而無名小站是大家盯著要一個好用相簿的結果。

放大些來看,沒有一個有名的 web service 是無中生有。他們都是因應需求而創作,而不是空想出一個點子做出來賺錢。這正應了 service 這個字,重點是服務,而不是營利。一旦網站有了流量,大家開始採用,收收廣告錢是一定可行的。而如果使用者帳號牽涉到實體投資,例如更大的硬碟空間,或是特別整理過的資料等等,那麼部份收費也是可行的。

反過來看,若是一批商學院的人想網路撈金,集思廣益出一個自己覺得很棒的點子,然後在裡頭各處鑲上資訊不平衡的收費點,再以成功案例、business model、當紅關鍵字如 web 2.0 等等鍍金、集資,這樣的作法註定失敗。

工程師了解資訊科技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們的想像受到自己技術能力的限制。非工程師的網路使用者,他們的想像看似無限,實際上卻受到已有使用經驗的限制:他們不明白在現有的使用經驗中,還蘊藏著怎樣的可能。用工程師以外的人來驗證一個 web service 是否好用,是極佳的作法。但是純由他們的創意來發想一個 service,就不見得是好主意。

這是我的想法。